“8欧一公斤,这米是镶了金吗?
”——德国超市货架前,南亚大妈的抱怨声比扫码器还响。
涨价不是玄学,是身份证打起来了。
欧盟要给巴斯马蒂发“贵族证”,印度说只能写我名字,巴基斯坦当场摔碗:克什米尔的地,我种了几百年,凭啥给你独占?
一张证值几十亿欧,香槟靠它躺着赚钱,香米也想复制。
展开剩余67%印度先下手,七年前把材料递到布鲁塞尔,巴基斯坦一看急红眼:我每年往欧洲卖25万吨,真把我踢出局,农民得跳河。
两边把克什米尔旧账翻出来,欧盟瞬间头秃:得罪印度,千亿贸易黄了;得罪巴基斯坦,40亿出口飞了,还得求他帮忙收难民。
更魔幻的是,米价暴涨的锅不止外交。2023年印度限出口,巴基斯坦趁机猛卖,一年出口量飙60%。
接着洪水+高温轮流伺候,两边田里一起减产,中东再一打仗,印度10万吨货卡在港口,欧洲货架直接空给你看。
2024年10月,欧盟想了个“和稀泥”方案:证上写俩名字,印巴克什米尔都算原产地。
印度当场翻脸,扬言停掉欧盟奶酪进口;巴基斯坦笑眯眯,市场份额稳在45%。
眼看要僵死,田里的科技树突然点亮。
巴基斯坦拉上中国隆平,搞出杂交巴斯马蒂,一英亩顶过去三倍,2026年就能量产。
印度也不甘示弱,推“巴斯马蒂2.0”,给20万农民发可持续认证,转头去美国卖高价。
消费者只关心一件事:米价能不能降?
短期没戏。
欧盟最晚年底拍板,若谈崩,8欧可能变10欧。
有人开始囤泰国香米,可吃一口就知道,茉莉香还是差点灵魂。
小插曲:伦敦一家咖喱馆老板偷偷说,他早把菜单改成“香米(产地保密)”,省得客人吵架。
听起来像段子,却是这场身份大战最真实的注脚。
发布于:福建省